【南方日报】被死神紧紧缠上的她,还好碰到了一群护理专家
“从ICU到普通病房,人生就像坐了一趟过山车。”
近日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收治了一名39岁的产褥期腹膜后巨大肿瘤患者阿珍(化名)。经过多学科团队联合救治,阿珍的肿瘤被成功切除,但新的问题袭来——迫于经济压力,她和家人要求转出ICU,转入普通病房。
少了ICU的高科技设备,阿珍怎么办?中山一院“护理天团”出手了。

全院专科护理MDT会诊讨论现场
孕妇生产中发现“巨雷”
阿珍在孕7月时诊断出左腹膜后巨大肿瘤,由于身怀六甲并伴有肺动脉瓣重度狭窄,心功能差,她最终选择了终止妊娠。
11月24日,还在产褥期的阿珍突发剧烈腹痛,怀疑肿瘤破裂,再次入院治疗。检查结果显示,阿珍的肿瘤大小约11cm×8cm×7cm,濒临破裂,同时合并了先天性心脏病,肺动脉高压,心、肺、肾功能不全等危及生命的情况。
中山一院泌尿外科教授陈俊星紧急联合胃肠外科、心血管医学部、麻醉科、重症医学科进行多学科会诊,快速拟定手术和应急方案,当天就为阿珍进行了左肾切除术,左腹膜后肿瘤切除等一系列手术,整个手术用时7.5小时。
虽然手术成功,但死神仍紧紧地“扼住”阿珍的脖子——由于手术创伤较大,又处在分娩后产褥期,阿珍的心脏功能、肺功能、肾功能都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,各项血气指标和电解质紊乱,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。
经过ICU医护小组的密切监测和综合治疗,阿珍的情况有所改善,但ICU监护十多天产生的高额费用让她的家庭无法承担。经过医护团队再三评估和讨论,12月7日下午,阿珍转回普通病房。
用护理经验将普通病房“升级”
12月8日上午8点,血管外科主任护师伍淑文正进行一次常规查房。“我平时会有计划地到各个病区去,主要关注那些病情较重的病人。这一次,病人的情况让我很忧心。”
伍淑文回忆,当时她想评估一下卧床的阿珍能否转身,能否完成踝泵运动等预防血栓的动作。阿珍按要求做了,但非常吃力。“病人的血氧很低,还有低蛋白,假如持续卧床,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。”伍淑文当即决定,申请启动专科护理MDT(多学科)会诊。
在护理部主任成守珍的主持下,来自各个专科的护理专家迅速集结:陈利芬、伍淑文、苏连花、孙明、杨仲毅、彭利芬、吴林珠、陈玉英、张登……大家仔细观察患者、研读病情,给出专科观察、护理、康复的具体意见。
“ICU里面的高科技设备好比‘精准导弹’,而在普通病房就只能靠简单的仪器,以及医护人员的经验。”泌尿外科二区护士长蓝丽说,“就像走钢丝,往左走一点,比如多给一点水,可能引发病人心衰;往右走一点,少给一点水,病人的循环可能又不好了。”
液体管理是极大的考验。在ICU,通过血流动力学的设备,医护团队能把输液量控制得特别精细,甚至精确到每小时0.5毫升;而在普通病房,这都要靠护士的经验。
心血管医学部副主任护师杨仲毅说:“我们摸索总结了一套‘心衰预警系统’,从皮肤湿润与否、温度高低两个维度,把病人划分成干暖、湿暖、干冷、湿冷4类。皮肤干燥、暖和的病人情况最好;如果病人皮肤又湿又冷,说明心脏功能比较差。”
液体管理、重症护理、营养治疗、防范血栓……通过全院的MDT会诊,专科护理专家们提供了护理经验,临床护士每天进行效果评估和方案微调整,“钢丝”走得有惊无险。

阿珍为医护人员点赞
转入普通病房后的第三天,阿珍停止吸氧,已经可以坐起身来,第四天就可以脱离仪器下床行走,原本紫绀的面容恢复了血色:“终于从鬼门关里走了回来,回到病房,就像回到了人间。”
目前,阿珍已经出院回家,医护团队为她制订了“饮食日记”并密切随访,指导她自主调养身体。
“全院专科护理MDT会诊体现了专科护士培养的成效,护理专科化的深入发展为临床急危重症患者切实解决了护理问题,提高了救治效果,展现了高水平医院的综合治疗优势。”成守珍介绍,中山一院护理ICU联合查房的模式已坚持21年。未来,多学科专科护理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将作为常态工作持续开展,不断提升专科护理品质。
【记者】钟哲
【通讯员】彭福祥 梁嘉韵 赖一琳
报道链接:
报道时间:2021-12-22